下巖寺又名燕子龕 ,曾有別名“云崖滴翠”、“古書屋”等。位于重慶云陽縣濱江大道龍脊嶺公園內(nèi),始建于漢代,初為民間佛教勝地。后經(jīng)盛唐、宋的發(fā)展,特別是云游禪師圓寂及王維、蘇軾、蘇轍、黃庭堅(jiān)、范成大、陸游等數(shù)十位歷朝名人詩文稱頌,寺中摹刻、字畫、雕塑日益增多,琳瑯滿目,逐漸從川東地區(qū)長江沿岸最著名的禪院。?2008年,三峽工程竣工蓄水,下巖寺隨之沒入江底。2010年,當(dāng)?shù)卣畵竦囟€,于龍脊嶺天宮包山麓重建下巖寺。新下巖寺依然為“座巖臨江”風(fēng)格,復(fù)建新址選在龍脊嶺公園濱江路展龍埡里邊的一處巖壁處,占地近十六畝,這個古建筑工程為重檐歇山式,分為大雄寶殿、藏經(jīng)樓、山門殿、廂房、佛堂、鐘樓、鼓樓等,總建筑面積2140.991平方米。傳承優(yōu)秀歷史文化和中國佛教文化。
老下巖寺規(guī)模宏大。洞高十五丈有余,深二十余丈,長近五十丈,寬敞幽深,周圍古樹繁茂,青藤盤繞懸吊四周,洞頂長年飛瀑長瀉洞口,濺起團(tuán)團(tuán)珠玉,好似仙境下移,別有洞天。“石壁刻佛像,高者一二丈,小者兩三寸,不可以數(shù)計(jì)。佛殿僧寮,游客憩息之所,為屋十?dāng)?shù)間,樓六七楹,內(nèi)諸龕沛如,外修竹千萬桿,其上有懸瀑蕩漾檐際,江盛漲時,水往往漫入寺中,盛夏如深秋,‘避暑者群詣焉?!痛舷?,但見水竹參差,不知其間有寺也?!?/p>
唐朝時期,隨著佛教的興起,下巖寺逐漸發(fā)展成為寺院,人們稱為燕子龕。唐開元末年,著名山水詩人王維途經(jīng)燕子龕時,寫下了《燕子龕禪師》一詩。唐朝末年,劉道禪師(河北無極縣人)云游至燕子龕,戀廟宇結(jié)構(gòu)驚奇,景色奇幽,于是定居于此,并自己開鑿石龕一口,囑咐徒弟在他圓寂后將自己葬于龕內(nèi)。由此,劉道禪師被后世尊為云陽開巖第一祖。
公元1067年元月,北宋著名文學(xué)家蘇軾和蘇轍兄弟受雅州知府推薦,乘船入京師面君。在云安駐足時,恰逢也在此停留的著名詩人黃庭堅(jiān),三人便相邀游歷下巖寺。見這里雄渾壯闊的山川河流景象,蘇軾提筆寫下了《下巖留題》:“子瞻、子由與侃師至此,院僧以路惡見止。不知仆之所歷,有百倍于此者矣。丁末正月二十日書?!弊鳛檠亟囊惶幹匾鸾淌サ兀聨r寺里文人墨客往來不絕,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。
下巖寺地址
重慶市云陽縣濱江大道龍脊嶺公園內(nèi)